中国首例“试管婴儿”郑萌珠,被质疑活不过40岁,现在怎样了?孩子这3个部位越大越有“福气”,这并非迷信,而是有科学根据的
1988年,我国的第一位试管婴儿成功出世。
这标志着中国的此项技术取得了里程碑式的发展。
然而,也存在着另一种质疑。

很多人认为试管婴儿不是自然受孕,生下来会存在先天缺陷,即使能生存下来,也活不过40岁!
那么,几十年过去了,这位试管婴儿如今怎么样了?

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,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。
«——【·梦想做一名母亲·】——»
1987年的一个清晨,家住甘肃的一个村庄内的郑桂珍夫妇正在激动的打包行李,迫不及待的准备去往北京向张丽珠大夫咨询试管。

张丽珠是一名杰出的医学专家,1951年,年仅27岁的张丽珠被分配到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妇产科工作。在日常工作中,她接触到许多不孕不育患者,看到他们备受煎熬,张丽珠心中萌生研究试管婴儿的念头。
当时,这一技术在国外已有突破,但在国内还是一片空白。为了寻求突破,张丽珠再次远赴英国学习取经,回国后开展了试管婴儿研究所工作室。

郑桂珍出身农家,嫁给了同样是农民的左长林,婚后,她发现自己很难如愿以偿地怀上孩子。
不久后俩人就去医院检查,结果令她绝望——她患有“双侧输卵管不通”,这意味着必须通过外界干预才有可能怀孕。

当时的医疗条件有限,根本无法治愈这样的疾病。从医院回家的一路上,郑桂珍失声痛哭,左长林安慰她。
之后,郑桂珍开始四处求医,甚至找上了各种邪教偏方。她吃下令人反胃的药品,跪在神龛前朝夕祈祷,只为能怀上自己的骨肉。可无论如何求之不得,郑桂珍绝望地发现,生孩子对她来说竟是如此遥远的梦。

在农村,没有孩子常被视为耻辱。郑桂珍不仅承受着痛苦,还要面对邻里的各种非议。她悲伤而又羞愧,甚至不敢与人对视。
正当她几乎放弃希望时,电视里传来北京有医院正在研究试管婴儿技术的消息,这再次燃起了郑桂珍久违的希望。

她找到丈夫左长林商量此事,左长林起初很犹豫,觉得这技术不成熟,可能无法成功。但看到郑桂珍眼中透着的坚定,左长林最终还是决定支持妻子一次。
郑桂珍听到丈夫的决定,开心地抱住他痛哭,仿佛重新看到了成为母亲的曙光。她迫不及待地帮着丈夫准备出行所需的一切,连夜收拾好简单的行装,就踏上了北上的漫漫长路。
«——【·决心做第一位试管母亲·】——»
经过漫长的旅途,郑桂珍和左长林终于来到了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找到了张丽珠医生,当时张丽珠医生领衔的团队正在进行试管婴儿的临床试验。
当听到他们的遭遇后,张丽珠很同情这对夫妇,立刻为郑桂珍进行了全方面的检查。
检查结果显示,郑桂珍不仅输卵管堵塞,还患上了严重的盆腔炎。

原来,在郑桂珍年轻的时候染上了当地流行的结核病,当时由于卫生室简陋,没有及时得到更好的治疗,疾病侵蚀让她的生育系统受到严重损害,盆腔围绕子宫的软组织全部粘连,严重影响着卵巢和输卵管的功能。

张丽珠耐心地向郑桂珍夫妇解释,她的输卵管不仅完全堵塞,周围还长满了致密的瘢痕组织,要再次通畅已经不可能。试管婴儿技术绕过了输卵管这一环节,直接完成体外受精和培养,是唯一的希望。

听到张丽珠医生的诊断结果,左长林内心顿时充满了挣扎和犹豫。尽管他也渴望能有一个自己的孩子,但听到妻子需要经历如此艰难的治疗过程,他不禁心生担忧。
“激素注射?多次手术?这会不会太危险了?”左长林皱着眉头,忧心忡忡地问道。他担心妻子的身体承受不住如此高强度的医疗过程。

但看着眼前这个面容憔悴却神情坚毅的妻子,郑桂珍坚定地握住左长林的手,坚定地说:“我一定要尝试。我心里明白这条路会很艰难,但我别无选择。我们拼尽全力去争取,一定要抓住这唯一的希望。”
他深深看进妻子的眼睛,也下定决心陪伴她一起走下去。
在张丽珠医生的细心指导下,郑桂珍开始了漫长而艰辛的治疗历程。每隔几天,她就要来医院接受一次激素注射,调理卵巢功能。而取卵手术更是让她经历了一次次巨大的身心煎熬。

当医生告知又一次取卵手术失败时,郑桂珍几乎崩溃大哭。每一次失败都让她心如刀割,但她没有放弃,而是更加倔强地决心战胜病魔。
«——【·历经万难成功受孕·】——»
终于,在第13次手术中,张丽珠成功从郑桂珍体内取出了成熟的卵子,并完成了有史以来中国第一例试管婴儿的体外受精。

随后,她将受精卵小心移入郑桂珍的子宫。在所有人倾注的关爱和期盼中,一个新生命,缓缓在郑桂珍体内成长。

1988年3月10日,中国首胎试管婴儿顺利降生。郑桂珍夫妇给她起名为“郑萌珠”。
这则消息一经公布,不少人们为郑桂珍高兴,但其中也夹杂着一些别的声音。

有人说,试管婴儿活不了多久,还有的人说,试管婴儿智力肯定不行。
面对这么多的质疑声,郑桂珍两耳不闻窗外事,因为他们终于有了自己的孩子。

在父母的呵护下,郑萌珠逐渐成长为一个活泼开朗的女孩。她身体健康,智力正常,和其他孩子没有任何不同。

为了保护女儿,郑桂珍夫妇尽量减少她的外界接触,让她专心学业,不必理会那些流言。
«——【·试管婴儿健康长大·】——»
2006年,郑萌珠考入了一所重点大学的英语系。离开家乡,她终于真正融入了新的环境与集体生活。
大学四年,她结交了许多知心好友,并对未来充满憧憬。而当她毕业踏入社会后,却发现自己内心还有着不能放下的牵挂。

她想起了母亲曾为了生下自己所经历的病痛折磨。种种回忆涌上心头,郑萌珠决定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规划。于是,她做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决定。郑萌珠婉拒了外企的工作,毅然决然的,选择回到了北京。

回到北京后,郑萌珠就留在了北医三院工作,把自己的经历与能力献给需要帮助的人。
在这里,郑萌珠还遇到了心爱的人,没多久,在双方家长的祝福下,顺理成章的结了婚。
婚后,郑萌珠怀上了宝宝,这消息让俩家人喜极而泣。

2019年,31岁的郑萌珠回到北医三院分娩,几个小时后,一声啼哭传来,郑萌珠顺利产下了一个6斤8两的男宝宝。
作为中国第一代试管婴儿,郑萌珠用生命诠释了什么是生命的奇迹。

张丽珠医生成就了无数父母想要拥有孩子的梦想。从郑桂珍夫妇,到现在每年数以千计的试管婴儿,都生根于她当年的勇气与坚持。也许有人会忘记,但历史无情地记录着她的足迹。

这就是郑桂珍和她的女儿郑萌珠不平凡而又感人的人生故事。每个生命的降临都值得被铭记,而爱与奉献的种子,将开出希望的花朵。相信随着科技进步和人们观念开放,试管婴儿会被越来越多人理解和接纳,在这个世界上找到属于自己的一席之地。